北京特大暴雨,冲下了GDP光鲜亮丽花团锦簇的涂粉面具,北京作为首善之都,一场大雨浇灭了甚嚣尘上的吹嘘追捧,一棍子打出了原型。
中国存在着太多的表面文章,无论从城市建设还是民生工程,外表涂抹一番太平美丽景象,实质却是糟粕一团,乃至延伸到电商这个新兴的经济范畴,同样也掺杂着太多水分。
"现在的电商,就好比被资本吹出来的一大群泡沫,阳光底下看似金光闪闪,越升越高,其实只需一场雨就可打消过半,陈年提电商寒冬论,不若说是天下雨了,泡泡打散了。"某位业内人士如是说。
虽PPG流星坠落,但它的经营模式依然在影响着后来的电商们--国内电商逐渐走向要规模不要性命,重广告不重产品,在信息依旧无法对等的如今,电商往往一个转身成了炒作忽悠消费者的行家里手。
但电子商务终究也是商业一类,永远也脱离不了产品(或者服务)的支撑。而现在日渐凸现的问题在于,产品往往已经不再被作为重点。电商重营销固然是好事,但如果脱离产品本身价值,广告如何铺天盖地,营销做的再好,产品一塌糊涂,最后难免以悲剧收场。
"这是一个狂热的年代,至少对电商来说。"素以免烫衬衫专家驰名的电商"海e家"首席新闻官强慧就这样对记者说道。
"不过我看,现在的雨还不够猛烈,还未能将泡沫全部打散。现在的问题是,雨如果不大,电商就不知痛,不知痛,以后会摔的更疼。比如说现在电商几乎都过分夸大广告的效用,轻视产品内在品质,难道消费者真是如此好忽悠?广告投的越多,用在产品上的投资就越少,头重脚轻,怎么走的远?所以我认为电商界也需要一场北京式的特大暴雨,虽疼,但不会普遍致命,主要能让电商冷静下来,重新回到电商原有之义。"
诚如此言,电商很容易受短期现象影响,投资方需要短期见回报,市场竞争烈度大,需要大手笔的广告促销,自然没有几家能从产品着手。毕竟产品周期长,且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投资。看上去电商界欣欣向荣,实际则是竭泽而渔,现在的冷环境,只是前期疯狂行为的延时反应。被抬高数倍的广告单价,被资本放大的人力成本,都无形增大了产品成本,而掀起的价格战,电商肯进一步压缩产品成本,品质与服务江河日下,被动参与,大打特打,无疑引颈就戮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电商都没意识到产品的重要意义,比如这次派代电商年会就有不少电商提出,要保守,不要冒进。比如上文所提到主打免烫衬衫的"海e家",从成立之处就开始以产品作为发展之本,并没有迷失在广告的大潮中。不追求速度,追求消费者所认可的性价比,仅仅成立一年不到。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。
由此可见,电商并非就是烧钱游戏,同样需要对其产品倾注更多心血,而如今的电商圈应者仍寥寥,或者正如"海一家"强慧先生所言,也需要一场北京式的特大暴雨,来浇醒电商们的疯狂。